裴京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研究员,长期从事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芯片研究。作为“天机芯”研发团队核心成员,他参与设计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,相关成果三度登上《自然》杂志封面 [2] [5-6] [9]。2017年主导第二代芯片设计,实现脉冲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算法集成 [3] [9]。其研究成果推动智能无人系统开发,并参与类脑芯片商业化应用 [4] [8]。
- 性 别
- 男 [1]
- 所属单位
-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[1] [5]
- 研究方向
- 类脑计算芯片 [2-3]
- 代表成果
- 异构融合天机芯 [5-6]
- 技术架构
- 双脑驱动的异构融合类脑计算架构 [4]
- 学术荣誉
- 《自然》三连发 [5-6] [9]
研发历程
播报编辑
2015年,裴京团队研制出第一代“天机芯”,采用110纳米制程工艺,初步验证类脑计算可行性。2017年,他主导改进设计第二代芯片,将脉冲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算法集成于28纳米芯片,功耗降低50%以上 [3] [9]。2019年,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研发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,该成果登上《自然》封面,实现中国在人工智能与芯片领域顶级期刊零的突破 [5-7]。
技术突破
播报编辑
团队提出双脑驱动异构融合架构,支持人工神经网络与脉冲神经网络的异构建模,使芯片密度提升20%,运算速度提高至少10倍,带宽提高至少100倍 [4] [7]。2021年研制出全球首款商用类脑计算芯片,推动智能机器人、无人系统等领域技术革新 [4]。
应用验证
播报编辑
2019年,基于天机芯的无人自行车系统实现语音控制、自主避障等多项功能,验证芯片在复杂场景中的实时处理能力 [2] [5]。该系统为人工通用智能开发提供硬件平台,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智能驾驶等领域 [6] [8]。
成果转化
播报编辑
2017年底,裴京与其他团队成员共同成立了天津清芯众诚科技合伙企业,该公司随后出资成立了北京灵汐科技有限公司,旨在将天机芯技术产业化 [8]。团队开发的类脑计算软件工具链,为智能机器人等应用提供底层支持 [7]。截至2022年,其研发成果已形成完整“芯片-软件-系统”生态链 [4]。
学术影响
播报编辑
裴京参与的类脑计算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,在《自然》发表多篇封面论文,被评价为“人工通用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” [2] [6] [9]。其异构融合理论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提供新范式 [5] [7]。